本文轉貼自PTT
台灣最大的本土社群網站
分享這篇文章到Facebook、Google+或噗浪!


 作者  calebjael (calebjael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站內  DummyHistory 
 標題  Re: [討論] 七七事變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時間  Wed Oct 10 14:56:23 2012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※ 引述《bird09 (鳥九)》之銘言:
: 在西安事變之後
: 中日兩方只是加緊作戰佈署
: 國民政府並沒有計畫發動攻勢,日軍似乎也不是故意選在七七事變發動攻勢的
: 感覺起來是擦槍走火後一發不可收拾
日軍雖無全面攻勢的準備﹐卻有逐步蠶食的計劃。

1937年6月左右﹐在華日軍已經連續進行軍事演習﹐同時3月-6月間﹐
在華日本浪人從北起天津﹐南到汕頭的諸多地點接連發生與中國軍警民的沖突﹐
就看哪一次會變成戰爭借口而已。

1937年6月28日﹐華北駐屯軍、關東軍、朝鮮總督府聯合在大連舉行軍事會議﹐
報紙就已經盛傳要開戰了。

1937年7月初﹐上海各報紙都盛傳日本將於七夕(日本明治維新後改用新曆過節)
發動攻擊﹐為此記者紛紛質詢日本駐華高級軍官、大使求証﹐謠言滿天飛。

因此七七事變對雙方來說﹐其實早有準備﹐不但日軍有準備﹐
中國軍隊事實上也早有準備日軍可能會借口進攻﹐
而不是象九一八那樣倉促不知如何應對。這可不是擦槍走火。

問題是在於﹐日本當時是想用局部戰爭來控制華北五省﹐並沒有想全面進攻。
而中國則是知道若不全面抗戰﹐早晚被蠶食光。

: 假設沒有發生七七事變好了,那日軍有無選擇定時間點對中國發動全面進攻?
: 而國民政府的計畫又是什麼? 就繼續累積兵力這樣嗎?
: 還是老蔣在被迫與共黨合作後 把目標轉向加速收編軍閥的勢力?
可以這麼說。西安事變後﹐老蔣答應跟中共合作﹐隨後進行的事主要有三件﹐
一是跟中共進行軍事談判﹐意圖限定陝北特區的范圍和共軍兵力。

二是聯合中共進行全國輿論宣傳﹐同時做黨內工作﹐包括1937年清明節
國共兩黨聯合公祭黃帝陵﹐公祭過往對日作戰殉國將士﹐舉國下半旗致哀﹐
以及召開kmt黨內各種會議﹐整合政治勢力。

三是軍事上收編軍閥﹐包括讓楊虎城出國﹐整編其部﹐將東北軍調到安徽進行縮編。
要求川軍限期裁兵三分之一﹐交出人事權、財政權。

其中張楊兩部進行比較順利﹐40萬川軍則陰奉陽違﹐裁撤6000人後就各種借口了﹐
到1937年6月﹐川康軍第二期整編開始﹐川軍依舊抵制整編﹐何應欽不得不親自
於7月6日飛抵重慶召開川康軍編遣會議﹐會議上川軍各軍官仍然意見很多﹐
恰好第二天就七七事變﹐劉湘等出面勸吁川軍各大小軍閥﹐
一個月內川軍就整編完成﹐出川抗戰了。

: 這樣會不會導致有其他類似中原大戰的戰事發生?
: 整體來說,如果全面抗戰再晚個一兩年發生,對哪一方比較有利?

對日本比較有利。如果中央都不敢對日抗戰﹐各地大小軍閥更加不敢主動對日抗戰﹐
在日本的威逼利誘和蠶食下﹐再晚一兩年的話﹐就不是盧溝橋事變﹐
而是洛陽事變、徐州事變了。

事實上當時日本的準備確實不足(以日本當時的國力來說)﹐因為原先沒想到
老蔣那麼快就搞定共軍﹐西安事變時﹐紅軍西路軍幾萬人馬還正在與回馬軍閥作戰﹐
準備打通陝北經甘肅到新疆聯系上蘇聯的通道。

西安事變時﹐西路軍先是停留看局勢﹐後又東返準備軍援張楊﹐後來又再次西征﹐
前後浪費了一個月時間﹐最終到1937年3月數萬人全軍覆沒﹐共軍總兵力減損近半。
否則以西安事變前的情況﹐要消滅共軍至少還需一年。
而西安事變最終順利解決﹐又避免了一場內戰。

這使得中國在1937年一開始﹐就能夠準備對日抗戰﹐反而日本此時還沒準備好﹐
還在以為中國要至少過一兩年才能剿共、整編軍閥完畢﹐然後開始準備抗戰。

如果抗戰晚個一兩年﹐那麼中日雙方都有一兩年時間去準備﹐以日本的國力來說﹐
它的準備比中國的準備會更有效率得多﹐因此對日本有利。

當然﹐日本的馬糞軍官過於輕視中國﹐總覺得可以三個月就讓國民政府投降﹐
因此依然經常繞過日本政府﹐主動挑舋中國。

而中國方面則是知道﹐時不我待﹐龜兔賽跑烏龜要先起步﹐
不能再繼續相持下去給日本更多的時間做準備﹐
因此日本前線軍官本來是想挑起一場華北的局部戰爭﹐
國民政府卻主動借機把它變成一場全面戰爭。

--
※ 發信站: 批踢踢實業坊(ptt.cc)
◆ From: 183.4.232.128


----本文使用PCMAN+BBI轉貼----


※ 新版PCMAN開放測試中,新增功能:    



用PCMAN+BBI連回PTT原文